(266).摩登鴻雁

黃秘午安:為打開【文以載道】話匣,大晚姑且以「天下文章一大抄」作為《下聯》,誠徵《上聯》,誠有益身心者也,截止日期為明天。

  國粹弘揚,各施各法,殊途同歸。查《對聯》之探索,大有學問,且聽道來。能開對聯之先河非笠翁莫屬,其生平可歸納如下:

  李漁(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後改名漁,字笠鴻,號笠翁,別號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1]  金華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於南直隸雉皋(今江蘇如皋)。 [2]  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 [3-4] 

李漁自幼聰穎,及長擅古文詞。明崇禎十年(1637年),考入金華府庠,為府學生。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清順治八年(1651年),遷居杭州。後移家金陵(今江蘇南京),築“芥子園”別業,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復歸杭州,在雲居山東麓修築“層園”。康熙十九年(1680年)病逝。 [1] 

李漁曾設家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創立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成為休閒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一生著述五百多萬字。其戲曲論著《閒情偶寄》,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白、脱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另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笠翁一家言》等作品。此外,他還批閲《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傳》等。

  《人物生平》

年幼失怙

李漁塑像 [6]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八月初七,李漁出生於長江出海口北岸的如皋。李漁的父親李如松和伯父李如椿都是在如皋經營中草藥的商人。 [7]  李漁在《與李雨商荊州太守》書中雲:“漁雖浙籍,生於雉皋,是同姓而兼桑梓者也。” [8] 

李漁自幼聰穎,襁褓識字,“四書”“五經”過目不忘,總角之年便能賦詩作文,下筆千言。他每年在自家後院的梧桐樹上刻詩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虛度年華。李漁母親為了讓兒子能靜心攻讀,光宗耀祖,學“孟母三遷”,將李漁安排到李堡鎮上的一座“老鸛樓”裏讀書。 [9] 

崇禎二年(1629年),李漁父親病逝於如皋,十九歲的李漁在如皋守孝三年。 [9] 

崇禎六年(1633年),二十三歲的李漁扶父親靈柩回原籍蘭溪入祖墳。同年,娶生塘徐村(今屬水亭鄉)徐氏女為妻,並白頭偕老。李漁多次出遊,都靠她主持家政有方,得無後顧之憂。李漁在其作品中親切地叫她“山妻”。 [29]  [30] 

科場失利

夏李宗譜

崇禎八年(1635年),李漁去金華參加童子試,成為五經童子。首戰告捷,使李漁嚐到了讀書成名的甜頭,他信心更足,讀書也更加刻苦。

崇禎十二年(1639年),李漁赴省城杭州參加鄉試,他原以為穩操勝券,但竟名落孫山。因科場失利,他在寄給同試落榜友人的信中寫下滿腹牢騷。次年元日作《鳳凰台上憶吹簫》詞嘆功名不就。

崇禎十五年(1642年),大明王朝舉行最後一次鄉試,李漁再赴杭州應試,由於局勢動盪,李漁途中聞警返回蘭溪。

崇禎末年社會局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清朝的鐵騎橫掃江南,大明王朝已成風雨飄搖之勢。國難當頭,自己求取功名之路化為泡影,此時李漁心灰意冷,惆悵不已。此時李漁受新任婺州司馬許檄彩之盛請,做了幕客。後又結識新任知府朱梅溪,兩人志趣相投,來往甚為密切。一次,朱梅溪盛邀李漁去城東南隅的八詠樓賞景,並要他為此樓題聯,以彌補該樓有詩無聯的缺憾。李漁當即作了“沈郎去後難為句,婺女當頭莫摘星”一聯,令人拍案叫絕。朱梅溪命人制匾後懸於樓柱上。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攻入金華,樓遭災,聯遭毀,李漁也被迫離開金華回到了蘭溪。 [29]  [30] 

歸隱伊園

李漁畫像

清順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軍攻佔金華,“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頭如雨落”。功名不遂、身經戰亂的李漁歸隱故鄉,回故鄉下李村居住,並改名“謫凡”。清廷頒佈了剃髮令,李漁對這一傷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雖強烈不滿,但為了保命,還是剃了,並自稱為“狂奴”。

李漁自譽為“識字農”,在伊山頭的“先人墟墓邊”,“新開一草堂”,構築了自己的樂園——伊山別業(即伊園),並寫下《伊園十便》《伊園十二宜》等詩篇詠之。“此身不作王摩詰,身後還須葬輞川”,他決定學唐代詩人王維,在伊山別業隱居終生,老死於此。在這之前,他還寫過《歸故鄉賦》,深感行邁之艱,字裏行間表露出了歸隱之意。 [29] 

順治八年(1651年),李漁被推為宗祠總理,手訂下李氏宗祠《祠約十三則》,又主持修了《龍門李氏宗譜》,深受村民敬重。這一年,李漁在一次興修水利過程中介入了與生塘胡村的一場詞訟之中,後因“胡姓刁詐,事不如願,結訟中止”。此事使李漁萌發了到杭州發展自己事業的念頭。於是他寫下《賣山券》,賣去自己悉心營造、終日遊樂其間的伊園,舉家移往杭州,去尋找新的創業之路。 [29]  [30] 

萍寄武林

李漁雕像

李漁為其在杭州的寓所題名為“武林小築”,並在此暫居下來,開始“賣賦以糊其口”,選擇了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被時人視為“賤業”的“賣文字”之路,開始了他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賣賦餬口”專業作家的創作生涯。 [29] 

清順治十年(1653年)李漁重返闊別二十年之久的出生之地如皋,並在如皋、通州一帶以詩文會友,歷時九個月, [9]  寫下了憶先大兄的詩文(李漁的嫡兄李茂的墳墓在如皋)。 [10] 

在杭州期間,他以旺盛的創作力,數年間連續寫出了《憐香伴》《風箏誤》《意中緣》《玉搔頭》等六部傳奇及《無聲戲》《十二樓》兩部白話短篇小説集 [29] 

李漁在杭州居住數年之後,隨着作品的不斷問世,“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曉的文壇新人。他的作品以驚人的速度向各地流傳,杭州、蘇州、南京等地的一些不法書商千方百計進行私刻翻印以牟取暴利,在缺少交通工具的當時,數日之內,三千里外的地方也能見到笠翁新作。有的就乾脆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作者的作品,掛上“湖上笠翁”的名進行發行,矇騙讀者。不法書商不擇手段牟取暴利的行徑,不僅侵犯了他的著作權,還極大地影響到他的聲譽和經濟收入。為捍衞著作權,他勇敢地站出來與之進行了不懈的鬥爭。他一邊請求官府為他主持公道,傳札佈告;一邊與女婿沈心友四處奔走,上門交涉。可以説,李漁是中國最早具有版權意識的出版家,也是最早捍衞自己著作權的作家。然而由於當時社會沒有形成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盜版現象仍防不勝防,屢屢發生,使李漁忙於交涉,興嘆不已。而其中以金陵(今南京)的盜版者為最多,為了便於交涉,李漁索性在康熙元年(1662年)左右離開了杭州,舉家遷往金陵。……(待續)。

二0二二年三月十一日                          慕容過客 

Latest comments

19.09 | 17:31

在忙碌(忙亂)中找到片刻安靜(閱讀神的話), (透過祈禱)把重担交託神, 必能讚美神恩。

15.06 | 02:50

祝大簡牧師早日康復

03.03 | 01:42

今天花朵終於願意接受疫苗,這是莫大喜訊,祈求神繼續使用你寫作的恩賜,見証祂。

13.01 | 17:11

(一) 看別人比自己強可化解衝突或分歧

(二) 主耶穌在十架上對同釘十架的那罪人之對話表現完全饒恕和愛是最好的榜樣

(三) 禱告是向神表達自己真誠的想法,神也藉著不同的方法,教導我們如何回應。不然,分歧或衝突很易升温

Share this page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