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5).

【壬寅薈萃】—《鴻心雕龍》系列之〔懷舊圖騰仿聯〕特輯(一)

(甲)   香港特區跑馬地天主教墳場便覽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俗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墳場之一,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在麗都酒店南面,鄰近香港仔隧道在跑馬地的出入口,介乎黃泥涌道與司徒拔道之間的山坡,內有2萬3千個墳墓[1],除土葬墓地,亦有骨灰龕[2]。墳場於夏季每天掃墓時間為朝8晚7[3]冬季則為朝8晚6[3],其餘時間關閉,開放期間有一名保安員及一名辦事處職員當值。根據教區墳場規則,只有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才可埋葬於此[4],每個墓地收費約1萬5千5百港元[4]。由於墳場內的建築、藝術雕塑和宗教味道蘊含大量殖民地歲月痕蹟[4],成為墳場考察活動及攝影愛好者的到訪熱點[5][6],同時是香港電視劇拍攝殯葬及悼念片段的主要取景地。

   墳場的地皮是1842年由香港政府租給天主教香港教區作墳場之用[1],起初在灣仔聖佛蘭士街設墳場,以每年1港元租用999年,墳場早期葬有不少香港開埠初期到港的澳門人。後來政府要發展灣仔,當時的田土廳長哥頓(A. T. Gordon)亦鑑於黃泥涌地段屬沼澤地,擔心瘴氣環境不宜居住,決定在該處建墓地,1848年天主教墳場正式遷到跑馬地近黃泥涌現址[1]

  大閘門外刻有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 他朝君体也相同」,有指該對聯是1910年代末期由一名神父所提的,以「點化」跑馬地馬場大火的亡靈,但研究天主教香港教區歷史的學者夏其龍神父則認為這是查理曼的老師寫的拉丁文詩句所譯成的[7],意思是人無法逃離死亡的現實,告誡生者要珍惜生命,放下對短促生命的執著。

  物換星移,在求過於供之前題下,一墓難求,已成不爭。準此,上述對聯下聯已成奢求,為切合時勢,看來下聯似有修訂之必要,大晚借箸代籌,略加思索修訂而成,茲分享如下:

        今夕吾軀歸故土

          他朝君體化塵埃

(乙)  利舞臺戲院

  利希慎家族1920年代購入銅鑼灣利園山地皮,範圍包括今日利園山道白沙道等多道。當時香港的粵劇表演場地主要在西環一帶,利希慎為方便其母親欣賞粵劇,便把利園山部份土地建成利舞台,並於1925年落成,1927年啟業,[1]由中國首位電影皇后胡蝶剪綵開幕。首場粵劇由關德興新大陸粵劇團演出。利舞台戲院落成後初期,香港電車每晚均會有一輛「午夜專車」從利舞台載客到石塘咀[2]

  1970年代,利舞台進行修葺。1973年,利氏家族擁有股權的無綫電視首次接香港小姐競選,當年的決賽在利舞臺舉行。自此每年的香港小姐競選決賽通常在利舞臺舉行,直至1980年代後期。1976年的環球小姐競選亦在利舞臺舉行。1975年台灣藝人歐陽菲菲從日本帶來18人樂隊,創下華人歌手連開三場演唱會的紀錄,而歐陽菲菲亦是第一位登上利舞臺的華人女歌手。

  利舞台亦是香港歌手舉行演唱會等表演的場地。羅文曾多次在利舞台舉行個人演唱會,並曾演出舞台劇《白蛇傳》和《柳毅傳書》。鄧麗君曾在1976年至1981年間五度舉行個人演唱會,場場爆滿,1981年鄧麗君在利舞台七天連開九場演唱會更破當年演唱會場次紀錄。其他曾在利舞台表演的藝人包括甄妮汪明荃等。而在1959年10月25日,維也納愛樂樂團及指揮卡拉揚在利舞台演奏了該樂團的香港首演[3]。1991年梅艷芳重臨利舞臺演出,向即將拆卸的成名地告別,同時為仁濟醫院及內地華東水災籌款,意義深長。

  利舞臺除作粵劇及其他表演外,亦有作放映電影。1940年上映的首部電影是《大獨裁者》,1991年拆卸前最後一部放映的電影,則是阿諾·舒華辛力加主演的《未來戰士續集》。

  那高懸舞台兩旁之對聯,乃鎮台之寶,手筆誰屬,眾說紛紜,茲轉錄分享如下:

利擅東南萬國衣冠臨勝地

舞徵韶頀滿臺簫管奏鈞天

  為收震懾氣蓋,苟能把「簫管」套以「鑼鼓」自收《一鳴驚人》之效。大晚於重新整理得出新聯分享如下:

利擅東南萬國衣冠臨勝地

舞徵韶頀滿臺鑼鼓奏鈞天

二0二二年十月十八日                      

Latest comments

19.09 | 17:31

在忙碌(忙亂)中找到片刻安靜(閱讀神的話), (透過祈禱)把重担交託神, 必能讚美神恩。

15.06 | 02:50

祝大簡牧師早日康復

03.03 | 01:42

今天花朵終於願意接受疫苗,這是莫大喜訊,祈求神繼續使用你寫作的恩賜,見証祂。

13.01 | 17:11

(一) 看別人比自己強可化解衝突或分歧

(二) 主耶穌在十架上對同釘十架的那罪人之對話表現完全饒恕和愛是最好的榜樣

(三) 禱告是向神表達自己真誠的想法,神也藉著不同的方法,教導我們如何回應。不然,分歧或衝突很易升温

Share this page

web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