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浮生札記】—《老子擎天語錄大全》(六)
價值判斷都是因比較而產生的,而對立的關係會經常變動,所以價值判斷都不斷在變動。面對這些判斷,我哋一定要啖然處之,不要庸人自擾才好。
「不尚義,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
想做賢人,想要賢名,則人人都互相競爭。
國君:「朕,最鍾意賢人,明天你替我出一張皇榜:招攬賢人!」
老百姓群相起哄:「我是賢人啊!我才是賢人!」
國君:「好了!不要再吵!」
老子:「你睇,這樣反為不美。」
國君:「停止!從令以後,我不標榜賢人了!你哋不要再爭了!你們走吧!」
不標榜賢名可以令人民不起爭鬥,金銀珠寶都是難得之財貨,大家為了要獲得這些財貨,於是就會產生盜賊了。
「名位實足以引人的爭逐,財貨實足以激起人的貪念。名位的爭逐,於是巧詐偽作的心智活動財貨的貪圖,就層出不窮的陰謀鬼計以達致目的!這是導致社會的混亂與衝突的主要原因,因。解決方法:一方面要給人民適度的溫飽,另一方面,要淨化他們的貪念,削弱他仔的機心。所謂《無知》,並不是要行《愚民》政策,而是要消除他們偽善的心思。所謂《無欲》,並不是是剝奪他們自然的本能,而是要削弱貪念的擴張。」
不珍貴難得的財貨,可以令人民不會起盜心,不顯現名利的可貪,可以令人民的心思不會紛亂。所以聖人為政,要淨化人民的心思,滿足人民的溫飽,減低人民的心智,增強人民的體魄,等人民無偽詐的心智,無爭逐盜取的欲念,令一切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如此順其自然,無私無我的治理,國家就無理由治理唔好。「名位」引起人的爭逐,財貨激起人的貪圖,於是巧詐偽作就層出不窮了。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像帝之先,」(道德經第四章)
道之本體是空虛,但作用就無窮盡。如此的淵深,郤能創造萬物,是萬物的本源。它雖然隱沒無形,似亡而實存,我不知道它是從哪裡產生。似乎有天帝就有它。道體是虛無的,但是道體並非一無所有,它蘊藏著無盡的創造因素,因而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這個虛無的道體,是萬物的根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尤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是大公無私的,對萬物一視同仁。將萬物當作草扎的狗一樣,沒有喜愛,沒有憎恨。聖人也是大公無私的,將百姓當作草扎的狗一樣,無喜愛,無憎恨,全部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好像風箱一樣,中間雖然是空虛的,但正因其空虛,所以才能夠生化萬物。由此可見,越多作為,越多建設,反而容易招致錯誤,失敗,還不如抱守清虛,無為不言來得好。大道創生萬物,純任自然,無偏無私。國君治政,也應無為而治,如此社會自然安寧。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第七章)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聖人處處謙虛、退讓,反而能夠嬴得愛戴。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反而會得益。因為他由來不自私,結果反而成全了自己。謙虛反而能嬴得愛戴,處處為他人著想,反而能夠成就自己的理想。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乎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待續)
二0二二年七月十二日 寄居